繼第十屆「碼頭藝術博覽會」(Docks Art Fair)與 Olivier Houg Galerie 合作辦理展覽,成功吸引當地藝文界關注之後,駐法國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於2011年「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La Biennale de Lyon)再度與其合作,將台灣重要視覺藝術作品透過雙年展平台與各國藝術家及專業人士交流。
在今天,我們幾乎放棄了以「天才」、「天賦」來描述藝術家,因為藝術家也不再以炫目的技巧和獨到的文學、神學詮釋標示其特色。在前衛的典範中,「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不僅拓寬了藝術的界域,也同時表明了整個時代的「天才」的衰落,憂鬱或乖戾的氣質不再是藝術家必備的標誌,他們也不再過著孤獨而隱居生活。
繼第十屆「碼頭藝術博覽會」(Docks Art Fair)與 Olivier Houg Galerie 合作辦理展覽,成功吸引當地藝文界關注之後,駐法國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於2011年「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La Biennale de Lyon)再度與其合作,將台灣重要視覺藝術作品透過雙年展平台與各國藝術家及專業人士交流。
我們在生存的環境中備感威脅,因為遊戲的規則總是對我們不利,我們努力想要改變卻不知從何做起,總是找不到敵人或是根本不清楚它的樣子,然而更真實的情況是,其實敵人早就變裝成為內在一部分的自己。因此在這次展出的錄像作品中,呈現了對同樣生活在世界的夥伴真誠的告白,以海岸、自然以及女性的...
你知道,要說藝術進駐,或是什麼藝術介入社區的想法為一種 ’’居’’,肯定是一種妄想的症狀。但問題是,要如何說它不是呢?--- "年" ,一個可以短暫也長久的朦朧估量,迅速也是緩慢,是短暫也是綿延的時間;在這些看似極端過去∕未來的指稱中,關乎於每個個體的觀點、視野如何去回應世界(事件、地方)的問題。 本展覽的展出時間為2011年的九月,正好是自2010年九月於寶藏巖的駐村期開始,經過了一年時間。
邱承宏的創作就像是進行一場考古探險,經由挖掘他生存時空中的特定對象,這些的對象的來源是一種遙遠彼方的永恆形象,亦或是某種漸漸消失在咫尺的事物。對他而言,這些圍繞在他身邊的人物與傳說,是驅動他身體積極進行某種紀念式的作為,並從中發展出一系列的作品。
莊哲瑋自2010年至2011年初遂參與數次重要國外展演,如2010年12月於匈牙利由國立台灣美術館規畫的「台灣響起」,以及2011年剛於義大利開幕「台灣當代藝術大展」。作品看似以平面繪畫為主進行的空間營造,而實是透過繪畫內容關注於「恐懼」與「慾望」如何透過形象來陳述,以致在其繪畫裡總是透過複數的斷片敘事構成一影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