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面容在雕刻師傅一敲一鑿中慢慢浮現,散落一地卻仍沾
透過一個「某人曾說…」的轉述法來描述展場過去歷史向度,這裡隱約的顯現著一個不具名者的存在,作為此次展覽的標題,「某人」並非哪個確切的人,它意味著那些多樣性的文本,諸如歷史文獻、照片、口傳軼事、各類報導文章…等。人們藉著這些訊息,重新演繹與創生新的訊息,並藉此讓它的論域延展。
觀音面容在雕刻師傅一敲一鑿中慢慢浮現,散落一地卻仍沾
步入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簡稱打開-當代)所在的士林巷弄造訪「台泰熱-一次會面之後/再次會面之前」(簡稱台泰熱),隨意將背包擺放在牆角以利輕鬆看展,返家時背包的下方沾染了一小處白色的粉末,我是直到最後和打開–當代成員施佩君的通信間,才發現那些粉末是香灰粉,也是刻意在展場的牆角撒上。在泰國無論是宗教儀式抑或潑水節,這種粉末與水的混合便有了祈福的意義,這也是打開–當代在泰國空間最後一檔展覽所使用的材料,和了水,請每個參與的人蘸著在大門的玻璃上簽名。就如同香灰粉這隱蔽灑落,卻承載深刻意義的物件,「台泰熱」一展即是蒐羅打開與泰國跨越三年所謂有形/無形交流間,一處階段性象徵的檔案。
MITT作為緬甸、印尼、台灣、泰國間藝術家團體的一個
「如何在雨天修補漏水的屋頂?」作為OCAC Bangkok最後一檔展覽的名稱,說明了打開-當代進
本展繼 2012 年底於曼谷藝術文化中心所舉行的同名展覽後,回到台灣再度以同名展覽作為此台泰計畫發展的一個註記。此展延續與強調這個交流過程本身的重要性,因此自 2013 年初即陸續邀請泰國藝術家來台灣進行駐地創作,透過合作以及協助的方式,讓泰國藝術家得以在台灣發展出新的作品,並藉著中山創意基地的場地,區分了三個展區,以 ThaiTai 是場偶遇嗎? ThaiTai 是種偏見嗎? ThaiTai 如何被想像?三個提問來回應本展名之概念以及此台泰計畫交流裡所激起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