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勇街25巷」為一系列關於家中之物的個展,其題目名稱來自於我老家中的局部地址。用2015年的個展「大勇街25巷」作為開端,到2016上半年發表「大勇街25巷,其之二」(本次展覽)與將在年底發表的「大勇街25巷,末章。」三個系列個展,來梳理賈從學校畢業後,緊接著獲得高雄獎,最後正式回到家中的這段時間,面對生活與創作之間交雜的感知,意圖用一種類似於文章進程的書寫方式,透過展覽收集生活中某些支離破碎的片段,來重組創作與我之間的詩意關係。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成立於2001年板橋地區,在這十五年間雖然轉換過不同的場地,但其保持著和附近的居民做交流的理念,讓展場成為一處藝術家與觀眾可以自然對話的場所。在今年五月打開-藝術工作站正式遷入甘州街的其中一間老屋,其幾乎完整的保留老屋的樣貌,空間狀態如同一個「家」一般,有著兼具展場跟家的雙重特性,此狀態準確的回應了這次「大勇街25巷,其之二」以家中之物為出發點的概念。
本次的展出多是藉由機械性的反覆動作而完成,對賈來說這種創作姿態是回應生活的一種方式,當我們在面對生活物件時,都會有種直覺性的使用方式,就像在觀察野生動物的習性一般,她發現人們面對生活會有一種透過整個社會而架構成的習性,或是一種約定成俗的常識。在有所共識的前提下,我們不太脫離軌道,以極端的口吻來說,例如:口紅是紅色的,正常;口紅不是紅色的,不正常。鍋蓋是圓形的,正常;鍋蓋不是圓形的,不正常。要抽菸跟路人搭話借打火機,正常;沒有要抽菸跟路人搭話借打火機,不正常。在浴室放聲練歌,正常;在街頭放聲練歌,不正常。所謂的不正常也就是異於平常,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個人觀感,當事件發生在一個正常的範疇裡,我們的情緒會是平靜可接受的;而反之,則會造成某種疑慮或批判。而有趣的是,當這些不正常的事件透過藝術創作來轉譯後,反而會形成一道可被接受的斷裂。
而賈的創作就是意圖在種種縫隙之中,透過作品自身來建構閱讀的途徑,而不是透過展場。而「打開當代」即是一個介於展場與家之間的空間,沒有正式的展覽場地,卻又透過藝術作品的介入,形成一個類似於展覽的事件,在這個事件當中,空間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似乎讓藝術家之於觀眾形成某種可被窺探的私密感,作品不再只是一個物件,而是讓藝術家和觀眾可以生產出故事與共鳴管道。
開展時間|6/4 15:00-20:00
開展菜單|小黃瓜涼拌苦瓜
誰來晚餐座談人|羅智信
開飯時間|17:30-19:30
談談心下午茶|6/11
下午茶點|冰箱裡的神秘食物
誰來喝茶|神秘嘉賓
午茶時間|15:00-17:00
新朋友見面會|6/18
見面禮|爺爺手工水餃一份
誰來聚餐|林文藻
用餐時間|15: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