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3/30 - 2018 03/30

[OCAC×NML] 超隨性 《圖繪暹羅》(Thongchai Winichakul)讀書會 第一場 —「泰國性」、國家感、主體與方法

[OCAC×NML] 超隨性 《圖繪暹羅》(Thongchai Winichakul)讀書會
第一場 —「泰國性」、國家感、主體與方法

摘自網路:「泰國的疆域是通過『內部』機制方式將其原先分裂的單位合併起來的『國家整合』產物。西方是威脅到泰國生存並將其機體的各部分加以肢解的一種『外部』力量。泰國表現得更多的是犧牲者角色,而西方則是殘酷無情的侵略者。然而,在地緣體(Geo-body)的歷史中,對其他自治體的吞併則是通過新的行政管理機制和軍隊雄心勃勃地執行。⋯泰國地緣體所展現的另一面則是帝國主義者對他者空間的塑造。通過外交和軍事征服,它們通過確定其殖民地的統治範圍,將泰國統治空間的界線加以限定,而週邊的『他者』也在相同的過程中被具化和限定。在這過程中,不管泰國是否將其領土割讓給帝國主義者,或者自己只是擴張主義競爭中的失敗者,但無可爭議的事實是:殖民力量幫助塑造了如今泰國的地緣體,也形塑了當代泰國的疆域、族群與人口特徵。」

2018年3至4月,「《數位荒原》駐站繼群島資料庫計畫」再度與「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藝術空間合作,推出「超隨性讀書會」系列,並選讀神一般的Thongchai Winichakul《圖繪暹羅》,挑戰從19世紀西方眼中的「暹羅」(Siam)到馬來半島上與殖民勢力對峙的「泰國」,一路演變為「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啟源商榷,同時考量持續至今的地緣政治影響。於泰國這波(以曼谷為首的)當代藝術社群掀起「南向」探索邊緣的熱潮方興未艾之際,在台灣的藝術工作者如何從19世紀的民族國家浪潮、馬來半島上的歷史分合,乃至於更大的區域觀點,來看待「陸系東南亞」(泰國)與「海系東南亞」(群島;Nusantara)交界的藝術實踐可能性,而閱讀《圖繪暹羅》又能帶給我們何種啟發與反思?


相關項目

  • 2003 04/19 - 2003 04/26

    影音對位文字-朱仕賢個展

    作者試圖用「影子」來探討「觀賞者在作品中的位置」,並以此來對藝術現象存立的構成要素提出質疑。由被邀約的觀賞者在場域中游走來產生空間連續與時間綿延,以其當下的「身」「影」姿勢、場域視野、「視覺工具」等結合成為作品。這個智性的抉擇,在造形藝術的實踐範疇中,找到施力點,成為可與藝術體制對話的創作性作品。

  • 2017 05/26 - 2017 05/26

    超隨性馬來西亞讀書會 I-2

    超隨性的馬來西亞讀書會(第二場)來了。這個同時以「讀/書」做為認識方法和位置的活動,是由國藝會贊助的「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畫」主辦,串連原本的「數位荒原見面會」(Meeting No Man’s Land)的人際網絡,以及實體空間如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OCAC)。在前三場主辦者將簡單介紹他這2~3年來透過馬來西亞的朋友認識的相關文本,第四場將於在地實驗舉辦,他會設計一場封閉的特殊體驗活動。希望透過這樣簡單的設計與暖身,引發大家對於馬來世界/群島文化的興趣。

  • 2010 07/16 - 2010 07/16

    身體顯像-即興影像創作 X 實驗電子聲響

    當精神仍是我們難以觸及的神祕境地時,身體成了直接考察的對象,一個探測心靈的通道。我們究竟能從身體中閱讀到什麼?在 看似瑣碎空洞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又進行著怎樣的運作?這也是本計畫的起點,我試著從自身的身體經驗出發,進行一趟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