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9/09 - 2018 09/30

南洋放送局:228和平紀念公園導覽

「 通過這些敘述者與新公園/228紀念公園的聲音導覽,我想提議一種從聆聽異地的個人敘事而想像世界觀的方法。 」--(Syafiatudina)


去年印尼藝術家Syafiatudina在台北進駐期間,總是在尋找印尼與台灣、歷史或當代關聯的檔案與資料,然而台灣—印尼關聯的檔案與資料不只在圖書館與博物館裡,儘管兩地的關係記錄有限,仍體現在都市景觀與居民裡。於是,她發展出對台北新公園(或稱228和平紀念公園)的興趣,因為它的歷史與政治意義跨越了不同政權。這裡曾是日本殖民政府1935年舉辦台灣博覽會的會場,也是如今原住民團體要求傳統領域權利的抗議地點;它是同志的釣人場所,也因為地處都市中心而利於各種集結。她以檔案研究創造了公園的聲音導覽,並以學生、工人、藝術家三個主角的聲音剝露在此公共空間上的敘事層次,而這些人也代表了她在台北進駐時接觸的不同主體。

這個原名〈為228和平紀念公園所做的聲音導覽〉的提案,最早是2017年11月「《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的印尼藝術家Syafiatudina所撰寫的「KUNCI Radio」聲音導覽計劃。2018年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延續「群島資料庫」的概念策劃《邊境旅行PETAMU》展覽,於是將原稿重新譯寫並更名為「南洋放送局」,其中「南洋」一詞回應日治時期的「外南洋」之稱。計劃邀請台北車站大廳「行動圖書館」創辦人吳庭寬、李珮菁(印尼)及馬來西亞藝術家區秀詒分別出任三段導覽的配音,並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於展覽期間的9/9、9/30兩天執行各一次中、英文實體導覽。其中,導覽文字素材皆取自印尼藝術家於台灣進駐研究、訪談及真實見聞。


主辦單位: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
合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有關KUNCI Radio:
http://radio.kunci.or.id/outside-within-the-colonial-theat…/

導覽活動報名:

https://goo.gl/uhwsxS

相關項目

  • 2018 09/01 - 2018 09/30

    邊境旅行 PETAMU Project

    「PETAMU」這個標題取自(印尼文與馬來文的)「你的地圖」(Peta Kamu)的口語用法。在《邊境旅行PETAMU Project》計劃裡,我們試圖以「馬來群島」(Nusantara)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在此指「馬來語」)為引線,來打開一種觀看東南亞地圖的另類取徑。在這種另類的視野裡,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與「《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Nusantara Archive)」合作,從2016年到2017年之間各自於印尼、馬來西亞半島的實踐歷程,或透過藝術家進駐、訪談、創作,以及與研究員/策展人合作翻譯、訪談、研究等工作,如同在同一張地圖各自發現的不同旅人視野,進而匯聚累積,而將資料庫重新對應至地圖上的特定區塊或邊境。

    「Petamu」一字首先可理解為「群島資料庫」藝術家所指稱的「你的地圖」,其中「Peta」有「地圖」的意思,「Tamu」更可以解釋為「訪客」的意思。在跨國/文化的合作部份,我們邀請了符芳俊(馬來西亞)/曾紫詒(台灣)、林猶進(Jeffrey Lim;馬來西亞)/Posak Jodian(台灣)、Syafiatudina(印尼,合作文字作者)及吳其育(台灣)等四組藝術家與創作者,透過進駐創作與共同合作的旅程促成跨文化的交流方案,探索每個邊緣的複雜關係網絡,進而翻轉、開展各種偶遇與異質的連結。

     

    展期 | 2018/09/01(六) - 09/30(日)
    開幕 | 2018/09/01(六) 6:00 PM
    地點 |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地址 | 台北市大同區甘州街25號(近大橋頭站2號出口)
    開放時間 | 每週三 - 日 14:00 - 20:00

     

    參展藝術家|

    符芳俊(馬來西亞)/曾紫詒(台灣)、林猶進(Jeffrey Lim;馬來西亞)/Posak Jodian(台灣)、Syafiatudina(印尼,合作文字作者)及吳其育(台灣)

     

  • 2018 04/27 - 2018 04/27

    焦外:清邁與泰國深南的藝術現況 Bokeh: North Thailand and Deep South

    【 焦外:清邁與泰國深南的藝術現況 】
    Bokeh: Thai Contemporary Art in Chiang Mai and Deep South

    當談論起泰國,人們腦海裡浮起什麼樣的意象?特別是曼谷,映寫出一清晰而具象的文化場景,並作為我們對於泰國認識的基本模態,但那些落在焦點對象的輪廓之外,位處在散景迷濛中的地域,我們可曾好奇其中存在著什麼樣的人文景緻?又當代的藝術如何在此迥異的歷史文化樣態中去回應當前社會的衝擊、矛盾與遽變?

    此次由台北國際藝術村(TAV)與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Open- Contemporary Art Center)合辦的「焦外:清邁與泰國深南的藝術現況」座談活動,以焦外(散景)為意象指涉中心之外的觀看途徑,邀請到泰籍策展人Penwadee Nophaket Manont分享近年她對泰國深南(Deep South,指泰國南部北大年、惹拉府、陶公府)此一地區文化與藝術的研究觀察;以及以清邁為據點創辦經營「清邁藝術對話空間」(Chiangmai Art Conversation- CAC)的藝術家Sutthirat Supaparinya分享介紹有關於清邁地區的藝術場景及當地的藝術家自營機構如何激活亞洲藝文網絡。同時,座談亦邀請到多年關注東南亞藝術與文化「數位荒原」主持人鄭文琦和「奧賽德工廠」廠長暨策展人高森信男與講者展開深入對談。

    我們誠摯地邀請您,一起穿越景深,進入這段焦外(散景)之處的泰國。

  • 2018 03/30 - 2018 03/30

    [OCAC×NML] 超隨性 《圖繪暹羅》(Thongchai Winichakul)讀書會 第一場 —「泰國性」、國家感、主體與方法

    2018年3至4月,「《數位荒原》駐站繼群島資料庫計畫」再度與「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藝術空間合作,推出「超隨性讀書會」系列,並選讀神一般的Thongchai Winichakul《圖繪暹羅》,挑戰從19世紀西方眼中的「暹羅」(Siam)到馬來半島上與殖民勢力對峙的「泰國」,一路演變為「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啟源商榷,同時考量持續至今的地緣政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