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貨櫃是在原本貨櫃中再現一個模擬的貨櫃,貨櫃表面貼附的輸出內容為模型照片,虛擬一種情境,以及彰顯對貨櫃改裝的期望。此種期望流露對媒體的夢想,以及媒體無邊際的可能性,更是影響著這個世代之媒體、傳播、影像中介物、影像結構、成像機制…等等之交錯的絞鏈,進而被拆解為元素然後思維、重構之對應。
藝術家聰明的很,一次一次地以不斷翻新的策略企圖支撐搖搖欲墜的虛無,似乎是老掉牙的詢問般「我們仍然焦慮切割後的碎塊要如何成為完整的拼圖,如果我們離工作室越來越遠,創作的位置或是藝術家的身份到底在哪?」
No.7夢工程即將施工,那兒可以享受如在他處的風景視野,提供停駐於此空間的人,可以選擇擁有一個放鬆沉靜的片刻。夢工程如同以往,持續進行與工作站同步,施工期間造成不便敬請原諒。
這是一種新鮮、像剛烤出爐麵包一般的溫熱情懷;一場邀約、一種觀察、一次懷著冒險心情的轉換與試探。藝術家在剛經歷一大場資訊量豐盛而至過滿的藝術澆灌、並混合著可稱的上長途旅行的成長與疲憊之後,總有某個微小的變化在心中滋養著,逐漸凝聚、沉澱,蝴蝶效應般的發酵。
2006年當時新一代藝術家試圖發展一種語言,期望它能夠穿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而非受制於不可改變的古典過程。從台北雙年展歷屆的「世界劇場」、「你在乎現實嗎?」到2006年的「限制級瑜珈」,存在著這樣的端倪:關於藝術作為現實回應的公民,到影像作為一個群落的基本特徵,都一再顯示藝術的面貌延異了我們進入的角度以及方向,並將之放到藝術-現實的關係中重新審視。
2006年10月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於高雄市立美術館以「築‧體‧場‧境」為題的展覽策劃,透過對於身體與空間的提問試圖處理當代生活型態另一種身體-物體的存在。企圖以此觀點處理人與物質、人與介面、人與器具的關係,目的是要讓觀者意識到一種生活型態的改變(特別是新科技媒體的全面滲透)。其是多大程度上改變了人的感官知覺模式與物質、技術體系的關係。
影像再現諸形式及其性質的提呈,常是來自於科技機具媒介的結合,是科技藝術的一種作品形式重心。在今日所展現影像常藉由電腦如同工程師般的來構作,如同影像再現之支撐物。其中構築之工具程式介入、軟體開發...及其已龐大錯綜複雜之機具語言、機制成像是藝術家創作之課題。
行走在田野路徑上,常常不知不覺間衣褲週遭便沾滿生長在路邊的鬼針草種子,種子藉助它者的移動屬性來拓展其稙披疆域。鬼針草種子上的兩根氈鬚以八字型分列在瘦長果實的一端;當動物行走時與草叢的最上端擦身而過,氈鬚便帶著種子上路,並在隨後的偶然機會中脫落。
在實作的創作領域裡,從實際勞動中去實踐感知形式,將場所視為一種既給建構作品的主要元素,以現場實地的方式進行創作,一直是創作理念之一。透過對物質介面(鏡面)的使用,將感性與理性思維共構成造形創作之形式思維,以此推進,持續關注人與場所介面的反思與可能性。
在近期的創作裡,影像元素的導入是最為顯著的,尤其這類媒介的特殊性,更使得在這非物質性的薄膜中去探索更多的間隙,由歷史中形式發展來看,現成物的提出與裝置型態的出現,其打散了繪畫框限的感知場域,而靜照與動態影像的世界若非獨善其身,則又在多媒材的構作中,繁衍錯置如空間、時間維度等的效應,而那些在影像的獲取與觀看經驗中,習以為常的狀態與認知等,則是陳嘉壬作品一再挑起的回應。
影像傳遞訊息,訊息本身又強迫性的掩蓋另一影像。 多元的影像敘事形式反應出觀者閱讀時必須主動投入意識。 景框可被選擇,可被任意切割成篇幅,說明了報導性(記錄)影像之真實性的被操弄是不可避免,操弄本身在當代應可被歸納至錄影體質的範疇。從錄影影像的可(被)看性,到影像佈局的可(被)閱讀性出發。
藝術家在學院系統之下所受的藝術技藝訓練是否會構成某種在作品操作上的形式邏輯呢?非族主裔所探討的不是國家民族概念下的族裔問題,而是以藝術教育為起點,思考在不同背景下的生活經驗,如何影響著創作上的美感、慣性或是態度等,另一方面,藉由這樣的作品形式探查,也重新思考在西方藝術脈絡的教育系統外,所可能延伸與開啟的藝術批判。
「當代講堂」乃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的學術活動之一,講堂實以造形藝術範疇的重要課題為主要的講授內容,主要由打開-當代之成員分享其學術研究之成果,諸 如創作實作面的繪畫、雕塑、身體、多媒體(材)、水墨、建築、影像等另外也邀請其他專家學者講述如藝術批評、策展規劃等專題,循序透過課程裡的史觀導入與 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探究。
此次展呈,藝術家將以前述之因由持續關注實體空間之下的種種之物,以一種「類」真實的:不只是客觀的真實,甚至必須與內在氣質韻味相關之有機成分、「氣質具盛」的,甚至是參雜詩意的成分一一介入場所。
作者試圖用「影子」來探討「觀賞者在作品中的位置」,並以此來對藝術現象存立的構成要素提出質疑。由被邀約的觀賞者在場域中游走來產生空間連續與時間綿延,以其當下的「身」「影」姿勢、場域視野、「視覺工具」等結合成為作品。這個智性的抉擇,在造形藝術的實踐範疇中,找到施力點,成為可與藝術體制對話的創作性作品。
計畫Moremove的主要切入點在於如何產生肢體上反覆節拍與和物體產生非一般慣性的動作(混音電子舞曲是此計畫的氣氛來源),此部份將於展場內進行示範性的表演及其拍攝。由於此計劃的實踐方式並不是由一人操控,而是較傾向於合作的方式、劇團式的上演,所以表演者和拍攝者都必須有一定程度的溝通以及演練。
應嘉義鐵道藝術村邀請,此次策展案依舊是以台灣當代藝術境況而拋出之策展標向,特別是針對台灣當時對「裝置藝術」之概念在創作手法以及認知上的一種提問。本展共邀集22位藝術家,他們針對自身所在、所關切之藝術語彙,反映了由手操作所呈現之有機質地與繪畫性、以 雕塑性概念所構建的劇場舞台、或由攝影、錄像、現成物件...
「作品展一件」的規劃,承接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的成立宗旨(精神/標向),介紹具有創造性之當代藝術語彙的藝術家,以一件作品為原則之常年另類展覽型態。 透過邀請策展人規劃五至六位藝術家,以二至四週為一檔,每一檔會有藝術家對談,由展出藝術家邀請來賓與之對話,藉由與藝術家對話,讓創作者能重新檢視自己的作品。 另外在所有檔期結束後,我們亦邀請藝評人士與所有參展藝術家進行該系列之大型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