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佩君
施佩君

施佩君1985年生於台灣台南,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後,對空間、場景的操作塑造深感興趣並望其作為能更實質地與社會接觸,遂轉換領域完成交通大學學士後建築碩士學位。近年除了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之外,也活躍於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的計畫中,如2011-2013的「台泰當代藝術交流展-理解的尺度」以及「打開當代-曼谷:台泰熱」的計畫主持。相較於建築事務所的實務空間演練以外,施佩君也從「建築-藝術」的角度發展出另一種更具彈性的語言,探討與捕捉流動的空間記憶、佈署,打開-當代目前於士林的新空間便是一例。其藝術創作則常是藉由觀眾或自然的介入共同完成一幅「風景」。這當中」在她作品中出現,以鞦韆暗示觀者參與姿勢的語言等。近年由於爺爺的過世,她也開始探索語言作為溝通、記錄、傳遞的工具,在台灣一連串的殖民歷史裡,官方語言的訂定、義務教育裡「國語」的教授,如何影響著我們與身邊的人溝通的方式,相互交織。從中詢問我們是否還能從破碎的片段拼湊,看見景象。如繁雜片段的歷史記憶,渴望被梳理閱讀...

相關項目

  • 2014 11/05 - 2014 11/30

    城南藝事:漢字當代藝術展 | 某人曾說...

    透過一個「某人曾說…」的轉述法來描述展場過去歷史向度,這裡隱約的顯現著一個不具名者的存在,作為此次展覽的標題,「某人」並非哪個確切的人,它意味著那些多樣性的文本,諸如歷史文獻、照片、口傳軼事、各類報導文章…等。人們藉著這些訊息,重新演繹與創生新的訊息,並藉此讓它的論域延展。

  • 2016 05/15 - 2016 11/30

    CO- TEMPORARY:台灣-東南亞藝文交流暨論壇

    本次我們邀請來自印尼、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共計六個重要的藝術空間,其中包含駐村單位、藝廊、藝術家自營空間等,共同探討在不同的國家、宗教、文化、經濟、地域等條件下,其對於藝術生態的影響,以及藝術空間面對這樣時代脈動,其所採取的生存策略以及困境

  • 2016 05/21 - 2016 07/03

    打開-當代 2016 選

    本次「打開-當代2016 選」,匯集了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當前九位成員共同參與一場創作構思。沒有特殊的題標,反身思考作為共同經營組織的一份子,如何在自身的創作軸線上共構中一條可能的關係式?本展論述主要由「文化物件」為發想與延伸而出。所謂的文化物件,不單指涉日常物件之物質實體,更重要的是強調其在社會中的身份與作用。

  • 2016 07/18 - 2016 09/06

    CO- TEMPORARY #1 創作紀錄:OCAC X Mes56

    繼兩位來自印尼藝術空間--Mes56的藝術家Anang SaptotoYudha Kutra Fehung 結束於台北的駐村活動後, 打開-當代的成員羅仕東及施佩君也已於近期前往印尼日惹的Mes56空間接續執行接下來的CO-Temporary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