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正
周育正

1976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與塞納河研究計畫學程。他擅長處理美學與社會的雙面操作,強調於視覺造型背後的工作程序,關注於如何在既有事物的機制中產生出另類的操作與思考模式,並在「非典型合作」中產生出相對應的另類利益,同時顯露出既定事實的問題。他的創作形式廣泛於各種媒材,但多以「中介者」的角色媒合了他視為「主體」之個人、企業與機構組織,並透過「工作程序」的操作,例如轉移、轉讓、或是時間、地點的差異,產生出計劃的結果,形成來源與結果間的相互辯證,而這樣的方式他稱為「設計詭計」。在早先的計畫中,以資源來源與去向做為一系列的經濟式談論的創作模式,游移於機構、企業、博物館或藝廊等;或在雙年展中,藉由「過去的」陶俑與青銅雕塑,產生出「現代性」語言。而近來的計劃逐漸轉折於「生命」之上,將生命的歷程視為文本,開啟了與人物的合作計劃,包含勞工、藝術家與老師等。顯然地周育正在過去的實踐中透過機制、藝術史、自傳等議題不斷地探究現代性的演繹,並由雕塑、繪畫、數位、文學或劇場發展其美學形式。近期個展於美國丹佛市當代美術館、巴黎ColletPark畫廊、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聯展於2012臺北雙年展、2013皇后雙年展、紐約新美術館等。2011年榮獲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大獎,以及2012臺北獎首獎。目前工作與生活於台灣臺北。

 

http://www.yuchengchou.com

 

相關項目

  • 2013 02/01 - 2013 02/01

    THAITAI FEVER - STAGE 3 | how to fix a leaky roof in rainy days

    2012/08/15 - 2013/02/15 是OCAC 進駐曼谷空間計畫的期程,在進駐泰國六個月之後,OCAC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在這棟建築所,時間和空間中交互影響, 建立了他自身組成的交互關係和模樣。回顧這段的旅程,從開始到尾聲,之中許多拾獲與連結、有許多我們企及的,也還有更多未竟之事。然而更重要的,是去回顧這段期間中,所有的參與者。

  • 2014 02/08 - 2014 02/09

    MITTing:緬印台泰文藝交流論壇

    MITT作為緬甸、印尼、台灣、泰國間藝術家團體的一個臨時性藝術與文化網絡,同時也作為一個聚合集體能量去共同想像區域間對話與交流的動詞。為了進一步回應並探索新自由主義全球經濟體系與各自的政治脈絡下,藝術家的行動力與組織,MITT的會面將是一個檢視藝術實踐者如何應用自主性的行動來穿越既定疆界,與耕耘未來文化生產的共通性文法的機會。

  • 2014 03/01 - 2014 03/31

    《今藝術》258期 | 並行的回視與前行 台泰熱-一次會面之後/再次會面之前

    步入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簡稱打開-當代)所在的士林巷弄造訪「台泰熱-一次會面之後/再次會面之前」(簡稱台泰熱),隨意將背包擺放在牆角以利輕鬆看展,返家時背包的下方沾染了一小處白色的粉末,我是直到最後和打開當代成員施佩君的通信間,才發現那些粉末是香灰粉,也是刻意在展場的牆角撒上。在泰國無論是宗教儀式抑或潑水節,這種粉末與水的混合便有了祈福的意義,這也是打開當代在泰國空間最後一檔展覽所使用的材料,和了水,請每個參與的人蘸著在大門的玻璃上簽名。就如同香灰粉這隱蔽灑落,卻承載深刻意義的物件,「台泰熱」一展即是蒐羅打開與泰國跨越三年所謂有形/無形交流間,一處階段性象徵的檔案。

  • 2013 12/07 - 2014 02/08

    理解的尺度:台泰當代藝術交流展

    本展繼 2012 年底於曼谷藝術文化中心所舉行的同名展覽後,回到台灣再度以同名展覽作為此台泰計畫發展的一個註記。此展延續與強調這個交流過程本身的重要性,因此自 2013 年初即陸續邀請泰國藝術家來台灣進行駐地創作,透過合作以及協助的方式,讓泰國藝術家得以在台灣發展出新的作品,並藉著中山創意基地的場地,區分了三個展區,以 ThaiTai 是場偶遇嗎? ThaiTai 是種偏見嗎? ThaiTai 如何被想像?三個提問來回應本展名之概念以及此台泰計畫交流裡所激起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