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tthirat Supaparinya
Sutthirat
Supaparinya

Sutthirat Supaparinya 是一位錄像與裝置藝術家。 目前生活與工作於清邁,畢業於清邁大學美術系與 Hochschule Fuer Grafik und Buchkunst 媒體藝術研究所(萊比鍚,德國)。2009,她擔任國際仁川女性藝術家雙年展 ( IWAB,南韓) 主要項目協同策展人,同時也是 2011-2012東南亞影展「Lifescapes」 ( 清邁 ) 的協辦人。2005-06年她曾任「Imaging Our Mekong」計劃會員。2011年她獲得亞洲文化協會 (ACC) 研究獎助駐村於紐約ISCP工作室。隔年獲選參與東京青山Tokyo Wonder Site2012年的國際創作者計劃。

曾參與2013「Tokyo Story 2013 part 3-IDEN- TITIES IN THE WORLD」,Tokyo Wonder Site Shibuya、2013「No Country:Contemporary Art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紐約古根漢美術館、2012「Riverscapes IN FLUX」哥德學院東南亞計畫,包含河內、胡志明市、曼谷、金邊、雅加達和馬尼拉、2012台灣和泰國藝術家交流計畫「理解的尺度:台泰當代藝術交流展」,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現為藝術工作室〈Atelier Orange〉總監,工作室位於清邁,主要創作藝術、影像作品,同時也籌辦文化活動。


 

www.atelierorange.info/

相關項目

  • 2018 09/01 - 2018 09/30

    邊境旅行 PETAMU Project

    「PETAMU」這個標題取自(印尼文與馬來文的)「你的地圖」(Peta Kamu)的口語用法。在《邊境旅行PETAMU Project》計劃裡,我們試圖以「馬來群島」(Nusantara)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在此指「馬來語」)為引線,來打開一種觀看東南亞地圖的另類取徑。在這種另類的視野裡,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與「《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Nusantara Archive)」合作,從2016年到2017年之間各自於印尼、馬來西亞半島的實踐歷程,或透過藝術家進駐、訪談、創作,以及與研究員/策展人合作翻譯、訪談、研究等工作,如同在同一張地圖各自發現的不同旅人視野,進而匯聚累積,而將資料庫重新對應至地圖上的特定區塊或邊境。

    「Petamu」一字首先可理解為「群島資料庫」藝術家所指稱的「你的地圖」,其中「Peta」有「地圖」的意思,「Tamu」更可以解釋為「訪客」的意思。在跨國/文化的合作部份,我們邀請了符芳俊(馬來西亞)/曾紫詒(台灣)、林猶進(Jeffrey Lim;馬來西亞)/Posak Jodian(台灣)、Syafiatudina(印尼,合作文字作者)及吳其育(台灣)等四組藝術家與創作者,透過進駐創作與共同合作的旅程促成跨文化的交流方案,探索每個邊緣的複雜關係網絡,進而翻轉、開展各種偶遇與異質的連結。

     

    展期 | 2018/09/01(六) - 09/30(日)
    開幕 | 2018/09/01(六) 6:00 PM
    地點 |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地址 | 台北市大同區甘州街25號(近大橋頭站2號出口)
    開放時間 | 每週三 - 日 14:00 - 20:00

     

    參展藝術家|

    符芳俊(馬來西亞)/曾紫詒(台灣)、林猶進(Jeffrey Lim;馬來西亞)/Posak Jodian(台灣)、Syafiatudina(印尼,合作文字作者)及吳其育(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