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隨性的馬來西亞讀書會(第二場)來了。這個同時以「讀
2018年3至4月,「《數位荒原》駐站繼群島資料庫計
超隨性的馬來西亞讀書會(第二場)來了。這個同時以「讀
CO- TEMPORARY在第二階段,我們邀請來自柬埔寨的新生代藝術家Dara Kong,Dara 的創作以繪畫為主,透過細膩簡潔的線條呈現獨特的符號圖像。他的靈感大多來自於自己或身邊的人錯綜複雜的經歷、情感與記憶輪廓。
在即將結束台北的駐村活動之際,來自柬埔寨的藝術家Da
坐在Cemeti Art House大廳前,見著一位機車快遞送了份郵件過來,等
環南道環境旅行計劃是以其中一位陶瓷創作者的行為參與作品為主體,車上會供應隨捐的肉燥飯及多件動態影像作品(如錄像、紀錄片),觀者可以前來觀賞作品及享用肉燥飯。
對於一個直覺,或不可預料這件事本身的特殊品味,將可藉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於2011到2013年初,經歷了一段穿梭於泰國-台灣之間的獨特迷航,這不僅是人與人的互動、概念之間的交流與演繹,更試圖對藝術空間的可能性做嶄新的註解。自東南亞歸航後,除了持續進行中的台泰當代藝術交流,打開-當代透過台北市文化局的藝響空間計畫,尋到一處緊鄰小公園、圖書館與傳統市場,位於士林捷運站附近靜巷中的老空間作為駐紮的新基地。
當精神仍是我們難以觸及的神祕境地時,身體成了直接考察的對象,一個探測心靈的通道。我們究竟能從身體中閱讀到什麼?在 看似瑣碎空洞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又進行著怎樣的運作?這也是本計畫的起點,我試著從自身的身體經驗出發,進行一趟探索之旅。
我們關注那些時而顯露又無端被忽略的城市片段,它們發生在生活節奏的間歇處,與我們群聚之處。在這個新興、有活力而短暫的藝術街區中,我們在此集結,採取行動,並且給以某種形式的紀錄,希望找出界定藝術家在地方/空間/城市中的具體位置的可能,藝術家是如何展現為行動者?又如何實踐出他們與整體社會的關係?
這不是一場活動或一個展覽,而是2010年工作站將會進行持續性的對談計,進而成為在網路上公開的影像(vimo,youtube)/聲音(podcast)內容。
庚寅 驚蟄 4130 - 2 以三月六日標記它的發端,自地下室試著讓訪談變的不同並且蔓延,地下室影音訪談也同時作工作室開放,希望邀請更多的朋友來到這裡與打開當代對話或者 共同密謀一些計畫。
「當代講堂」乃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的學術活動之一,講堂實以造形藝術範疇的重要課題為主要的講授內容,主要由打開-當代之成員分享其學術研究之成果,諸 如創作實作面的繪畫、雕塑、身體、多媒體(材)、水墨、建築、影像等另外也邀請其他專家學者講述如藝術批評、策展規劃等專題,循序透過課程裡的史觀導入與 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探究。
作者試圖用「影子」來探討「觀賞者在作品中的位置」,並以此來對藝術現象存立的構成要素提出質疑。由被邀約的觀賞者在場域中游走來產生空間連續與時間綿延,以其當下的「身」「影」姿勢、場域視野、「視覺工具」等結合成為作品。這個智性的抉擇,在造形藝術的實踐範疇中,找到施力點,成為可與藝術體制對話的創作性作品。
「作品展一件」的規劃,承接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的成立宗旨(精神/標向),介紹具有創造性之當代藝術語彙的藝術家,以一件作品為原則之常年另類展覽型態。 透過邀請策展人規劃五至六位藝術家,以二至四週為一檔,每一檔會有藝術家對談,由展出藝術家邀請來賓與之對話,藉由與藝術家對話,讓創作者能重新檢視自己的作品。 另外在所有檔期結束後,我們亦邀請藝評人士與所有參展藝術家進行該系列之大型座談。